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调今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重点任务,指出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个原则,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货币政策、去杠杆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指导。
深化金融改革,回归实体经济本源
金融回归资产配置功能,在市场机制下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会议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引导更多的资产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对于银行而言,中小企业信贷、普惠金融是补金融短板的重要领域。信贷作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新增信贷规模未来或将持续超预期。会议指出 “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避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视化行为,通过市场化改革,着力“强实抑虚”。
加大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将加速扩容。会议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指出要“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注册制有望加速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企业融资目前仍然过度依赖商业银行,在传统信贷评价体系下,资金天然会流向有硬资产抵押的大企业,而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却面临融资困难。培育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有利于减少资本供给抑制。
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坚定深化金融改革。会议强调,优化金融机构体系,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体系内部改革和效率的提升,将会成为今后金融改革的重点。中小企业的平均资金需求量较小,但贷款前资质审查的成本又相对较高,使得银行的金融供给效率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建立完善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有利于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老金融”向“新金融”转化,通过提升金融内部的管理和资本供给效率,来对接“新供给”,通过制度体制改革,提升金融体系内部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
货币政策由紧到稳,监管注重统一协调
货币政策将发生边际改变,由紧货币到稳货币转变。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和流动性基本稳定”,流动性趋于稳健,预计长期利率将会逐步回落。通常情况下,从利率大幅上升传导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往往有半年的滞后期。流动性的边际改善,也有利于缓解之前利率上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明确去杠杆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政府的隐性担保造成国有企业长期占有银行体系中低成本、大规模、长期限的优质贷款资源,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轻资产新兴行业等起到了一定的挤出效应。会议强调“稳妥推进去杠杆,深化国企改革,把降低国企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去杠杆的重心从金融机构转向国有企业,这意味着今后将加速“僵尸企业”退出,正视产能过剩、供给老化带来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促使僵尸企业的转型回归市场化,通过债转股、兼并收购等方式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有效性。
监管回归本源,强化金融监管趋势不会改变,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不是目的,是手段,各自为政的搞“监管竞赛”与监管的目的相背离,对前期监管进行适度纠偏,明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今后将在更高的层面实现监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建立现代金融的金融监管框架,进一步加强综合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作者刘哲系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原发于环球网)
刘哲:防风险促改革,金融应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来源:环球网发布时间:201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