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全国工商联在京举办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本届峰会以“抢抓新机遇共创新未来”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促进“两个健康”,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准确把握形势,坚定发展信心,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蒲淳,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艳,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文武,中国建设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崔勇分别致辞。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分别作主旨演讲。
高云龙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已走过十三个春秋,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已成为民营企业展示、分享、交流的重要平台,已成为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引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年度盛会。近年来,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持续攀升、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社会贡献力度持续加大,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高云龙强调,我国发展仍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民营经济仍具备多方面的发展机遇。要坚信党领导全国人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决心,坚信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总体优势,坚信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希望广大民营企业把握大势、稳中求进,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徐乐江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广大民营企业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系民族复兴,坚定不移跟党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科学研判形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巩固企稳向好态势,坚定发展信心;要坚持全球眼光,坚持深耕细作,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争创世界一流企业;要参与大中小企业融通,制定和实施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发展韧性,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良性发展生态;要坚持底线思维,在防范风险中履行主体责任,尽早发现风险漏洞,及时采取行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要胸怀“国之大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疫情防控、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多作贡献。
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樊友山主持峰会,并发布“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2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和“2022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京东集团、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位列“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前三名;恒力集团有限公司、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位列“2022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前三名;京东集团、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位列“2022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前三名。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黄荣发布《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民营企业500强整体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纳税总额小幅上涨,科技创新和品牌培育持续加力,依法合规诚信经营能力不断增强。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263.67亿元,比上年增加28.66亿元。19家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88家500强企业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规模。共有28家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世界500强。受世纪疫情冲击和“三重压力”影响,民营企业500强的个别经营指标出现波动,生产经营、市场化融资等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需要进一步稳定预期、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会上还发布了《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全国工商联在对8602家上年度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研究基础上,选取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作为样本,从研发投入、产业和区域分布、专利和标准、经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做了关于《分化、转型、创新——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的主旨演讲
滕泰院长认为,2021年以来,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经济大通胀和中国经济的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高达9%左右,创40多年新高。除了欧美国家能源供给冲击、贸易保守主义等供给侧原因之外,这次全球大通胀的源起实际上是2020年疫情以来,欧美国家重消费、轻生产和投资的应对疫情模式。为应对通胀,美国、欧洲连续大幅加息,有可能带来经济衰退风险。
与欧美通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的下行。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速只有4.8%,二季度增速只有0.4%。下半年在统筹疫情防控、稳物价、保就业等多重经济增长目标下,预测经济能够恢复到4%以上。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除了消费和服务业受冲击之外,跟重投资和生产、轻消费和服务业的社会观念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未来经济增长的大分化,除了东西方经济大分化以外,首当其冲的就是产业的分化。过去40年中国经济增长是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都受益的普惠式增长,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阶层都是经济增长的收益者。但是美国过去30多年的增长是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制药产业、智能制造、金融等少数新经济行业引领的增长,传统产业受冲击。因此它的经济可以说是少数行业、少数地区、少数人口的增长。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的增长模式,美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从高峰的70%下降到50%。如果未来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这样的大分化,它会对我们的区域增长和人口收入的分化带来哪些影响呢?
滕泰院长提出,在宏观上,未来中国经济要面临两个深度转型。第一大转型是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占中国GDP比重多年来都在40%以上,印度占比27%,欧美国家在20%到25%之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后基建时代,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效应越来越小,部分省份投资乘数低于1。投资的微观效益也越来越低,全国高速公路收支差额7000多亿,大部分特色小镇空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扩大有效投资?消费驱动是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如果GDP贡献65%的消费不能够恢复,中国经济恢复的速度肯定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有学者研究表明,1块钱稳消费资金产生的乘数效应在城市是3倍以上,在农村是5倍以上。
第二个中国经济宏观上的转型是以服务业的创新大发展来促进制造业的创新转型。服务业不但不会降低制造业的产量,还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还是未来解决就业的主要方向。2021年末,中国工业的就业人口只有2.17亿,农业的就业人口只有1.7亿,服务业就业人口3.59亿。一个机器人的投入可以替代25到50个工人,所以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会很快下降,农业吸纳的就业则降到1亿以下。
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在哪儿?滕泰院长认为,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比增速超过100%,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一些技术以及光伏、风能多项技术领先全球。很多中国企业发布机器人计划,一旦2C端人形机器人问世以后,这将是一个十万亿级别的新兴产业。此外就是元宇宙相关的产业,不论是AR、VR等入口还是新的场景,都有无限潜力。
峰会采取“线下+线上”方式召开,全国工商联机关设主会场,各省级工商联设分会场。全国工商联有关领导同志,中央统战部及全国工商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企业和商会代表在主会场参会。各省级工商联负责人、当地民营企业和商会代表在各分会场参会。